更新时间:2025-09-18 13:30:25 点击次数:7 次
静脉注射是一项专业医疗操作,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(如护士、医生)在医疗机构内执行,严禁非专业人员自行操作(可能导致感染、血管损伤、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)。以下从“医护人员操作关键步骤”和“患者/陪护注意事项”两个维度,梳理核心要点:
一、医护人员操作的关键步骤(核心原则:无菌、精准、安全)
1.操作前准备(避免感染与用药错误)
环境与物品准备:确认操作环境清洁(如治疗室消毒达标),准备齐全无菌物品(注射器、针头、止血带、碘伏/酒精棉球、无菌敷贴、生理盐水)及所需药品。
药品核对(三查七对):严格核对患者姓名、床号、药品名称、剂量、浓度、有效期、给药途径,确保药品无变质、无浑浊,且与患者病情匹配(如过敏史排查,尤其是青霉素、头孢类药物需提前皮试)。
患者评估:评估患者血管条件(优先选择粗直、弹性好、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,如手背、前臂静脉)、凝血功能(避免出血风险),告知患者操作目的及配合要点(如握拳、避免肢体活动)。
2.操作过程(核心:无菌操作+精准穿刺)
皮肤消毒:用碘伏(或酒精棉球)以穿刺点为中心,顺时针/逆时针螺旋擦拭,消毒范围直径≥5cm,待消毒剂自然干燥(避免残留刺激皮肤或影响药效),消毒后禁止触碰穿刺区域。
止血与穿刺:在穿刺点上方6-8cm处扎止血带,嘱患者握拳使血管充盈;一手固定皮肤,另一手持注射器(针头斜面朝上),与皮肤呈15°-30°角缓慢刺入,见回血后(确认针尖在血管内),降低角度再进针0.1-0.2cm(避免针头滑出),松开止血带和患者握拳。
药液输注:先推注少量生理盐水(5-10ml),确认无液体外渗(如穿刺点无肿胀、疼痛),再缓慢推注药品(根据药品特性控制速度,如甘露醇需快速输注,而钾离子需缓慢滴注,避免心律失常);若为静脉滴注,需调节滴速(按医嘱或药品说明书,如儿童、老年人需减慢滴速)。
3.操作后处理(预防并发症)
拔针与按压:药液输注完毕后,先关闭输液器开关(或拔出注射器),用无菌棉球轻压穿刺点,迅速拔针后继续按压3-5分钟(力度适中,不揉搓,避免皮下淤血),直至无出血。
物品处理:用过的注射器、针头放入医疗锐器盒(严禁随意丢弃),其他医疗垃圾按分类处理;记录操作时间、药品、剂量及患者反应(如有无不适)。
二、患者及陪护人员的注意事项(配合医护+观察异常)
1.操作前配合
主动告知病史:提前告知医护人员过敏史(尤其是药物过敏)、基础疾病(如凝血功能障碍、糖尿病、心脏病)、血管既往情况(如长期输液导致的血管硬化),避免风险。
保持体位稳定:穿刺时保持肢体放松,避免随意移动(如握拳时不要过度用力,防止血管收缩),若紧张可深呼吸,减少穿刺失误概率。
2.操作中及操作后观察(警惕并发症)
实时关注身体反应:输注过程中若出现以下情况,立即告知医护人员:
局部异常:穿刺点红肿、疼痛、发凉(可能是液体外渗,需及时停止输注,更换穿刺部位并冷敷);
全身不适:头晕、恶心、心慌、皮疹、呼吸困难(可能是药物过敏或输液反应,需立即停药并急救);
其他:输液速度突然变快/变慢、输液管内有气泡(及时提醒医护人员调整或排气)。
保护穿刺部位:拔针后按压期间避免肢体活动,24小时内保持穿刺部位干燥(不沾水),防止感染;若出现皮下淤血,可在24小时后热敷(促进吸收),避免揉搓。
遵医嘱完成输注:不可自行调节滴速(如为追求快速结束而调快,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,尤其对老年人、儿童或心功能不全者风险极高),不可随意拔针或更换药品。
三、绝对禁忌:非专业人员禁止自行操作
静脉注射涉及血管定位、无菌控制、药物剂量精准把控,非专业操作易引发严重后果:
感染: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局部脓肿、静脉炎,甚至全身性败血症;
血管损伤:穿刺失误可能刺破血管、损伤神经,导致血肿、血栓形成;
药物风险:剂量错误、配伍禁忌(如不同药物混合产生沉淀)、过敏反应等,可能引发器官损伤甚至死亡。